2023年11月18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第十二届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如期而至。这是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重要的配套活动之一,更是每一个关心海洋、关心环境的地球公民的节日!本次活动响应联合国的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1-2030)计划,旨在让大众进一步意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开放日当天,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到花甲老人,从一线工作者到在校学生,超过10000名参访者满怀着对海洋的好奇和热情,走进厦大、走近海洋。
值此机会,“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Carbon-FE)”项目开展了“海洋碳汇知多少”专题科普活动,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与现场实验演示相结合、学术性与趣味性相辅相成的科普形式,让公众对海洋生物泵相关理论有更深的了解。
海洋科学开放日当天,设置在厦大翔安校区周隆泉楼内的“海洋碳汇知多少”互动展位吸引了众多大小朋友们驻足观看,科普展位处人头攒动。



首先,项目志愿者向公众展示了有关海洋生物泵过程的科普动画视频,视频以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CO2气体为切入点,引出了海洋的“碳汇”作用及海洋生物泵过程对全球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及语言为公众科普海洋生物泵过程的营养盐来源,固氮控制等精细过程,突出说明了采取“双层结构”研究海洋生物泵的重要性,最后对Carbon-FE项目的介绍让公众心中留下海洋生物泵“初印象”的同时,更对具体研究和相关成果期待值满满。


随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小朋友们驻足于项目宣传海报,近距离聆听志愿者们对项目内子课题设置,具体科考过程等项目细节进行的更深入讲解。在得到志愿者们耐心的讲解与回答后,在场民众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称赞Carbon-FE项目的重大研究意义及项目研究人员认真严谨的科研工作态度。



结束理论知识的讲解后,有趣的海洋溶解氧滴定实验演示正式开始。在海洋生物泵过程中,浮游植物不仅利用二氧化碳以起到固碳作用,还在过程中释放氧气。海洋中氧气的含量,对维系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海洋中的溶解氧”,“为什么溶液变颜色了”,“怎样把海水中的氧气定量出来”,在与志愿者进行一次次互动后,小朋友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也得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实验原理并不复杂,重要的是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小朋友们一方面收获了基本的海洋溶解氧测定知识,并通过实验过程中颜色的变化等感受到了化学之美,另一方面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打开思路,将问题不断转化(在实验中最终将测定氧气转化为了测定I2),最终得以解决问题的思想。


此次“海洋碳汇知多少”专题科普活动展示了海洋生物泵研究的独特内涵和Carbon-FE项目的重大意义,参与民众在科学教育学习活动中收获海洋生物泵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生态保护意识,深度认识到海洋生态保护势在必行。
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由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COSEE China)、70.8海洋媒体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海洋经济政产学研用金及学科联盟联合主办,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和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给予支持。
